走近比利时军人公墓

  文、图|田科瑞

  比利时法律规定,军人必须为国家奉献一切,包括生命,这是军人的义务;国防参谋部也有义务承担军人的家庭责任。

  2017年5月,比利时将国防参谋部多个下属单位(包括军事博物馆、布雷顿国家纪念馆、比军战争遇难者学院、退伍军人学院、国防部研究咨询中心等)整合,建立了战争遗产继承学院。

  作为国防参谋部的下设部门,比利时战争遗产继承学院主要承担如下职能: 组织邀请老战士、老军人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协助军方举办各类战争纪念活动;管理军事博物馆,举办各类由老战士、老军人见证的军事主题展览;在国防部领导下,负责比军国内外墓地以及外军在比墓地管理保护工作;与德、英、法、瑞士等多国进行合作,处理战争阵亡军人遗骸。

比军墓地及军人安葬情况

  比利时战争遗产继承学院管理比军21处墓地(共安葬28000余人),以及在法国的3500个比军人墓、其他国家的700个比军人墓。另外,还负责指导79个私人公墓中安葬的军人墓地管理工作。

  比利时主要采取委托私人公司和地方政府两种方式进行军人公墓管理。战争遗产继承学院每年都进行巡查,由专家委员会提出报告,国防参谋部支付维护费用。一般来说,私人公司负责墓地的看护、清洁和日常管理。

  目前,比利时阵亡或死亡的军人主要根据家属的意愿进行安葬。可选择安葬于家附近的军人公墓,也可安葬于私人公墓,其中有1/4左右的人选择安葬在私人公墓,安葬费用由国防参谋部负担。若军人在海外阵亡,由国防参谋部负责将遗体运回国内,根据其家属意愿进行安葬。

  此外,根据比利时法律,所有军人墓地均被纳入战争遗产,已建成的不得改变用途,必须严格保护。已建成的墓地范围内不得新建其他设施,需新建设施的,必须在原墓地范围外另辟土地进行。比利时与他国签有协议,包括德军墓地在内的外军墓地所在土地,均是所属国的海外国土。比在境外军人公墓原则上由比负担费用,签有双边协议且有明确规定的除外。

一战、二战比军遗骸处理做法

  迄今为止,比利时境内每年仍会不时发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人遗骸。这些遗骸的处理主要由战争遗产继承学院下属的军人安葬组负责,其主要任务是监督将发现的外军军人遗骸转交外国政府机构,以及安葬发现的比军军人遗骸。每年平均要处理5至6起此类情况。

  比利时主要根据遗骸遗物确定人员国别或身份。比法律规定,无法确定国籍的军人遗骸,须视同比军阵亡人员进行安葬。

  战后,比利时与其他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遗骸处置。近年来,比已不再进行专门的遗骸搜寻发掘工作,仅是对施工等零星发现的遗骸进行处置。与此同时,注重发动全体国民参与新发现的战争阵亡军人遗骸身份鉴定工作。

乌图尔斯特(Houthulst)比军公墓

乌图尔斯特.jpg

  是比利时第三大军人公墓,建于一战后,安葬有1700余名比军战士,其中还有部分意大利籍被德军强掳至前线的人员。墓地按姓氏字母分区域排列(组成几何图形,不论军衔与军功,仅按字母顺序排列),设施只有一个旗杆、一个小亭。墓区包括有名烈士墓区、无名烈士墓区(草地下合葬)。

  有名烈士墓区的墓碑由政府统一制作,政府负担经费3200欧元左右,墓碑上刻有生平与军功信息。阵亡军人家属也可为其制作纪念牌(如照片等)放在墓碑前或侧面,但墓碑制式不能更改。

  墓地由政府购买服务进行日常管理,战争遗产继承学院每年组织巡视考核,以决定拨款事宜。

  很多学生在墓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童子军团”、绿领巾等)。

兰赫马尔克(Langemark)德军墓地

兰赫马尔克.jpg

  建于一战后,葬有44000余名德军阵亡人员。入口有纪念碑、纪念长廊,园区有大门、名录碑、纪念雕塑等设施。

  1956年,比利时将一战和二战所有德军阵亡人员全部集中安葬于此,其中有名字的17000余人。

  德军墓地的管理由德内政部以及德国战争阵亡者墓地援助民族协会负责。德方招募很多志愿者负责墓地维护。

  比方认为,士兵是执行任务牺牲的,从人道主义出发,敌我双方的阵亡士兵都应得到体面的安葬。

波普林格(Poperinge)英联邦战争墓地委员会墓地

波普林格.jpg

  建于一战后,葬有11000多人。入口处有广场、纪念展室、长廊、大门、纪念碑、墓区等设施。主要安葬英联邦在一战中阵亡的士兵,也包括部分法国、德国籍人员和35名一战华工。墓地入口处建有较雄伟的门房,内设神龛,龛内藏有墓地安葬人员的名单。

  墓区内墓碑按区域一行行排列,十分肃穆、震撼。其中,墓区后部有35名一战华工墓,大部分有姓名和籍贯等信息,其中以山东地区居多。距墓地不远处,曾建有华工营地,在一次空袭中有13人被炸死,原址现建有两座纪念雕塑并设有铭牌,我驻比使馆近年来多次前往举行纪念活动。

  该墓地由英联邦墓地委员会管理,资金由委员会收取各成员国会费予以支付。该委员会在比利时派驻了正式工作人员负责各项事务。

  此外,英比还在此墓地附近的伊普莱(Ieper)镇内建有大型纪念设施“梅宁门”(凯旋门式建筑)。在该建筑的墙壁上嵌有阵亡将士名牌,目前已刻名58000余人。每晚8时当地会举行“最后哨兵”一战缅怀纪念活动,这也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名片”。“梅宁门”右侧纪念场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书写了大量统一的红色纪念牌插在草地上,形成一片红色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