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功勋写天山 荣光映石城——军休干部荣誉疗养侧记

金秋的风带着棉田的清甜与果园的芬芳,掠过天山南北,轻轻拂过一群白发老兵的衣襟。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20名军休干部及家属相聚边疆,开启荣誉疗养之行。他们中既有曾经执行边境任务的一线指战员,也有扎根基层数十载的基层骨干。他们曾把青春裹进军装,用双脚在雪域荒漠踩出戍边的足迹,如今,当岁月染白鬓角,一场特殊的旅程悄然启程——这不是普通的疗养,是对半生坚守的致敬,是跨越数十年时光的精神回溯,更是一场与这片热爱土地的深情重逢。

启程:从“被记住”开始的温暖

72岁的梁境华坐在靠窗的位置,指尖反复摩挲着军帽上早已褪色的帽徽。那顶旧军帽跟着她走过戈壁哨所,见证过无数个站岗的寒夜,如今边角虽有些磨损,却依旧被她叠得整整齐齐。“没想到这把年纪,还能再看看我们守过的地方。”她声音很轻,目光却紧紧盯着窗外熟悉的八师石河子市街景,眼角泛起湿润——对老兵而言,荣誉从不是勋章的重量,而是“有人记得”的温暖。

车辆启动前,工作人员的身影在车厢里穿梭。“梁阿姨,您座椅靠背要不要再调后一点?”年轻的小姑娘蹲在她身边,小心地调整着座椅角度;另一边,工作人员把温水递到王福民手中,“王叔叔,路上您要是想喝水,随时喊我。”这些细碎的举动,像秋日暖阳般落在老兵心上。曾几何时,他们是守护边疆的“钢铁长城”,如今,他们成了被细心呵护的“宝藏”——一句叮嘱、一杯温水、一次搀扶,都在诉说:你们曾守护国家,现在换我们守护你们。

水的记忆:坎儿井里的使命共鸣

走进坎儿井的地下通道,潮湿的空气裹着千年的凉意扑面而来。昏黄的灯光下,暗渠里的水静静流淌,发出细碎的声响。王福民弯腰俯身,指尖轻轻触碰着粗糙的渠壁,动作专注得像当年在边防线上勘察地形。“你看这渠壁,全是古人一镐一锹凿出来的。”他转头对身边的战友说,声音里满是敬佩,“水是边疆的命,古人用智慧把水引到绿洲,我们当年守在边境线上,也是为了护住这一方水土的安宁。”

渠水映着他们的面庞,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故事。周贵江站在渠边,望着流淌的水出神。“当年在哨所,水比油还金贵。我们省着用,洗脸水都要留着浇菜。”他想起年轻时的日子,嘴角却带着笑意,“现在好了,职工群众喝上了甜水,庄稼也长得旺,我们的苦也没白吃。”这一刻,古今戍边人的心意在坎儿井里交汇——无论时代怎么变,守护这片土地的使命,从未改变。

精神的坐标:马兰园中的誓言回响

马兰军博园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空气中带着戈壁特有的清冽。站在“两弹一星”精神纪念碑前,老兵张豹虎缓缓挺直微驼的脊背,右手举过眉梢,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个动作他练了一辈子,即使岁月让手臂不再有力,却依旧透着军人的坚毅。“我们这代人,最懂‘值得’两个字的分量。”他放下手,目光紧紧盯着纪念碑上的文字,“当年科研人员在戈壁滩上啃干粮、睡帐篷,我们守在周边,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安心搞研究。现在想想,所有的苦,都值了。”

展厅里,泛黄的笔记本、磨破的皮手套、锈迹斑斑的水壶静静陈列着。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物件,是当年奋斗的见证。罗小民走到一个旧水壶前,停下脚步。“这个水壶,跟我当年用的一模一样。”他指着水壶上的划痕,“我那时候在哨所,这个水壶陪我走过无数次巡逻路,冬天水冻成冰,我就揣在怀里捂化了喝。”老干部围着展柜,默默驻足,不用多说一句话——彼此眼中的坚定,早已道出心声:若有战,召必回。

时间的对话:古城中的新生喜悦

喀什古城的傍晚,夕阳把千年土墙染成温暖的金黄。在手工艺作坊里,铜器制作师傅正抡着小锤“叮叮当当”地敲打着铜器,清脆的声音在小屋里回荡。“这手艺,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有上百年了。”他举起刚打好的铜壶,壶身锃亮,映出屋顶的雕花,“现在日子好了,来买铜器的人多了,这老手艺也能养活一家人。”

老兵罗小民小心地接过铜壶,指尖划过光滑的壶身,在倒影里看见了自己的白发,也看见了古城的新貌。“以前来喀什,哪有这么热闹。”他笑着说,“现在街上干干净净,大家脸上都带着笑,真好。”

不远处的广场上,音乐声响起,穿着鲜艳民族服饰的人们拉起手,跳起麦西来甫(意为“聚会”,也是一种维吾尔族舞蹈)。老兵姬景瑜被热闹的氛围感染,也跟着节奏迈开脚步,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却笑得像个孩子。

胡杨的见证:生命里的边疆情怀

当塔里木胡杨林出现在眼前时,所有的语言都显得格外苍白。成片的胡杨像金色的卫士,挺立在戈壁上,有的枝繁叶茂,有的枯而不倒,在阳光下透着震撼的力量。老兵李忠民站在一棵干枯的胡杨前,久久没有说话。这棵胡杨树干粗壮,虽然没有了枝叶,却依旧笔直地立着,像一座沉默的纪念碑。

“我们跟胡杨,太像了。”许久,李忠民才开口,声音有些沙哑,“生在边疆,长在边疆,一辈子都在守着这片土地,最后也成了边疆的一部分。”风轻轻吹过,胡杨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回应他的话。张海涛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满是胡杨的清香。“以前巡逻路过胡杨林,总觉得它们傻,在这么苦的地方扎根。”他笑着说,“现在才明白,它们守着绿洲,我们守着边疆,都是在做该做的事。”

归途:终点亦是起点的传承

返程的车厢里,没有了来时的喧闹,他们有的望着窗外,有的低头翻看手机里的照片,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许光明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绿洲、城镇和油田,眼神里满是欣慰。“你看那片林子,当年我们亲手种的,现在都长成大树了。”他指着窗外的一片杨树林,“还有那片油田,以前这里还是戈壁,现在多热闹。我们当年守的每一寸土,种的每一棵树,都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值了。”

车厢一角,王福民正拿着手机,给孙子发胡杨林的照片。“爷爷当年就在这样的地方当兵,守护着这片土地。”他一边打字,一边轻声念叨,“现在你要好好读书,以后也要为国家作贡献。”

10天的旅程,不长,却足以让老兵重新触摸这片热爱的土地;10天的时光,不短,却让他们在行走中完成了与自己、与时代、与历史的对话。从坎儿井的千年智慧,到马兰园的奉献精神;从喀什古城的烟火气,到塔里木胡杨的生命力,每一处风景,都让他们更加坚定。最深的眷恋,是守护;最高的荣誉,是被铭记;最美的风景,是和大家一起创造的明天。

夕阳西下,列车渐渐靠近石河子。车窗外,天山依旧巍峨,棉田依旧辽阔,这片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的土地,正以最美的姿态,迎接英雄的归来……(文/张新龙、薛前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