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清泉映初心 “三水”润乡邻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武林镇上旺村大冷屯,清冽的凤山泉奔涌不息,不仅滋养着这片土地,更映照出有着56年党龄的八旬老兵李桂南“退役不褪色”的崇高品格与炽热初心。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军人本色与党员使命,以寻泉引水惠民生、公益善举暖乡邻、兴产富民促发展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退役军人服务乡亲、奉献家乡的深厚情怀。

引来“民生之水”,破解群众饮水之难

“泉眼藏在山脚下,荒草长得比人高,多亏李老发现了这处水源!”2025年9月29日一大早,从大安镇专程赶来接水的王伯,蹲在接水平台边装水时感慨道,“每周都来这儿装三桶水,喝了三年了,周边乡邻没一个不夸这水质好的。”

王伯口中的“宝藏水源”能真正流进乡亲们的生活,全靠李桂南“啃硬骨头”的劲头。最初,他在没人敢进的齐腰荒草丛中摸清了泉眼位置,看着汩汩冒出的清水,心里犯了嘀咕:“这么好的水,不能白白流走。”他当即自掏腰包采集水样送检,报告出来的那一刻,他攥着报告笑了—— 这是优质的“凤山天然矿泉水”。

怀着不能让好水白白流走的念头,他又带头动员村民,一起清除泉眼周边的杂草、开挖水渠、铺设管道,终于在2016年9月,把500米外的泉水引到了屯里,还建起了简易却平整方便的接水平台。

可随着接水人流增多,通往屯里的山路泥泞崎岖,雨天更是难行,成了新的安全隐患。这位老兵再次“冲锋”:动员村民集资,争取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用“群众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合力,把泥泞路修成了便民路,彻底解决了取水出行难题。

汇聚“公益之水”,筑牢乡村善治之基

泉水甜了,乡亲们的心意更暖。取水的村民都自愿付费,一元、两元……一年下来,竟积攒出近两万元。“起初屯里人都说,这钱该留给李老,毕竟寻水、引泉都是他操的心。”可李桂南却毫不犹豫地说:“水是大家的,钱也要用在大家身上。”就这么一句话,这笔“泉水钱”悄然变成了屯里的“公益基金”。他精心规划基金用途,看见接水平台旁总冒出杂草,水池也需定期清洗,便想着给屯里老人添份轻活,组织屯里老人清理水池、除草扫地,给予一天80元报酬。

看着屯里缺少像样的活动场所,他又萌生了建文化广场的念头。2017年8月,他先是从“泉水公益基金”里协调部分资金,又自掏腰包2000多元,带着大家在泉眼旁把广场建了起来。从此,这里成了大冷屯的“中心”:谁家办婚丧嫁娶,都爱选在这儿——李老总会提前到场搭棚、搬桌椅,忙前忙后不歇脚;遇上邻里拌嘴,他拉着双方坐在广场的石凳上唠家常、讲情理,再大的矛盾也能慢慢化解;特困老人的身后事,他主动牵头操办,让老人走得体面;年轻人的喜事,他帮忙布置场地,添上几分热闹。

不仅如此,这笔“泉水钱”还成了屯里的“应急钱”:路面坑洼了,就用来买碎石修补;夜晚黑灯瞎火,就装上路灯照亮路;逢年过节,还给特困老人送米送油、添件新衣。“有事找老队长”渐渐成了大冷屯人挂在嘴边的话,简单的六个字,藏着最踏实的信任。

激活“产业之水”,拓宽振兴富民之路

“光靠泉水帮衬不够,得让屯里有长效收益。”虽说泉水已为屯里带来一定收益,也惠及了周边群众,但李老总觉得这泉水的作用还能再大些。他琢磨着怎么把水源旁那片荒着的土地用起来,为村里谋一条更长远的发展之路。

于是,李老开始四处奔走。他一边联系企业,一边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一趟趟地跑、一遍遍地谈,最终说动了一位广东客商投资。2018年,百亩砂糖种植基地终于落地生根。昔日的荒坡,如今已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果园。闲置的土地被“激活”了,村民也在家门口找到了活干。这一片绿,不仅绿了山头,更甜了日子——产业发展就像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真正流进了屯子的血脉里。

如今,80多岁的李桂南依旧每天清晨就往凤山泉畔走:清理接水平台的落叶,查看水管有没有漏水,偶尔还去砂糖橘园里帮衬两把。五十六载党龄映初心,一辈子军魂守乡邻,他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只凭着最朴素的行动,践行着那句藏在心里的承诺:“党的事情、屯里的事情、群众的事情,都要办得好。”(文/邱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