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从黄海前哨走出的一等功臣
管祥福,1974年2月出生,1992年12月入伍,一级军士长,原任北部战区某雷达观察所技师、代理所长。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
认识管祥福的人,总说他身上有股“轴劲儿”——在部队时,这股劲儿让他从雷达“门外汉”成了黄海前哨的“技术尖兵”。
雷达屏幕前的“攻坚人”
刚入伍时,管祥福对着满是按钮和线路的雷达,心里既好奇又犯怵。为了尽快掌握技术,他主动跟领导申请:“我想搬到值班室住,多摸多练才能学会。”这一住,就是三年。
那时候的值班室条件简陋,夏天潮湿得能拧出水,冬天寒风从木窗缝钻进来,夜里裹着大衣都觉得冷。可管祥福眼里只有雷达:白天跟着老兵学操作,记不清的参数就写在小卡片上,揣在口袋里见缝插针地背;晚上就着台灯画电路图纸,一张图改了又改,直到每个元器件的位置、功能都刻在脑子里。三年下来,他手绘了20多张电路图纸、数千张知识卡片,熟记了3000多个元器件的参数,还总结出100多种故障排除方法,写下10余万字的训练体会——曾经的“门外汉”,成了战友口中的“雷达通”。凭借在雷达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与突出表现,管祥福荣获第九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荣誉称号,其扎实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军队的高度认可。
哨所里的“育苗人”
管祥福常说:“一个人守不住整片海,得把身边的兵都带成尖兵。”这份执念,和他钻研雷达时的不服输劲儿如出一辙——战士再难带,他也不撒手。
新战士小袁刚到所里时,听说雷达有辐射,怕影响身体,天天闹着要调走。管祥福没批评他,而是拉着小袁看自己穿了十几年的军装,讲家人平安的经历;翻老兵家庭照片佐证,还拨通小袁家里电话释疑,磨了半个多月才解开他的心结。之后管祥福又陪小袁“死磕”技术,操作时手把手教,参数记不住就陪着背,故障排除错了就一起复盘。年底小袁不仅评上优秀士兵,第二年还当上班长、入了党,成了所里的业务骨干。
在他的带动下,雷达观察所成了“人才摇篮”:2015年省军区雷达兵比武,所里6人参赛拿了2个第一、3个第二;2009年至今,8人考上院校,走出去的兵全是“顶梁柱”。有人劝他“别这么较真,差不多就行”,管祥福却摇头:“带兵跟修雷达一样,差一点都不行,我‘轴’点,他们将来才能少走弯路。”
初心永不褪色
2024年,管祥福脱下穿了31年的军装,正式成为一名军休人员。可在他心里,“雷达兵”的身份从未卸下——整理行李时,他最珍视的还是那些泛黄的工作笔记、手绘的回波图和写满技术参数的小卡片,他说:“这些都是跟雷达打交道的‘老伙计’,是我军旅生涯最珍贵的纪念,扔了就像丢了魂。”
虽然刚退休不久,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那股“认准了就不松”的劲儿从没减。以前在部队,他就常说:“军人的价值不在岗位在初心。”如今回到地方,他依旧牵挂着海防线上的雷达技术:看到相关的技术文献,还是会像当年一样,认真做笔记、画草图;家里的书桌也始终留着一块地方,摆着那些记满参数的旧卡片。偶尔翻一翻,就像在跟老战友“对话”。
“虽然现在不在部队了,”他主动请缨,“但要是有给年轻人讲海防过往、普及国防常识的事,算我一个,能为国家多做点,心里踏实。”
如今退休了,这份初心依旧滚烫——他或许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守在雷达屏幕前,但那颗为国防事业跳动的心,永远不会退休。(文/刘心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