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个名字背后的忠诚誓言

“我原名黄金生,父亲是革命工作者。17岁时,我在山上遇到了游击队员,就想加入他们。”7月4日,见到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曾木德时,他用浓重的闽南口音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名字的由来。原来,他向游击队表达要参加革命的想法后,第二天就投身革命。为表明对党的忠心,他改名曾木德——在平和县霞寨方言中“德”与“竹”谐音,“木德”又与“目的”谐音。他说取这个名字就是要像竹子一样坚韧不屈,下定决心跟着中国共产党,实现解放全中国的目的。那一年,曾木德成为闽粤赣边区纵队第八支队十九团的一名战士。

苦难童年立志跟党走

1928年4月,曾木德出生于平和县霞寨镇西安村,1945年2月在水尖山(平和县内)参加游击队,历任闽西第一大队战士、班长、排长及闽粤赣边纵队第八支队三连副连长、连长,曾获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各一枚及其他奖章、勋章。

曾木德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兄弟众多,家境贫寒,8岁时就到富人家当长工放牛。他大哥17岁那年被国民党强抓壮丁,因右手食指畸形不能持枪而被送回。那时曾木德才14岁,父母担心再过几年家里又有人被强行征兵,便将他过继到霞寨镇联荣村一户没有男孩的人家。

曾木德的养父曾水港是一名地方工作队员,负责在平和县内为游击队秘密传递情报、运送物资及军需用品。在养父的教育影响下,曾木德也萌发了跟随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的理想。“我们当时没有食物,枪械落后,要自己打草鞋,很久才发一套军装,条件非常艰苦。”回忆起往事,曾木德说,为避开国民党军队的袭击,他们常年住在深山密林,走在崎岖山路。当时,曾木德所在部队主要以南胜欧寮村和云霄乌山为根据地,在南靖、平和、漳浦宣传革命政策、攻打国民党阵地,曾木德也曾被调到广东饶平、大埔和福建龙岩永定及江西等地支援。

“我有将近6年的时间没盖过棉被,一直都在山上打游击。”谈及入伍初心,曾木德表示,由于养父的秘密身份暴露,在平和县霞寨圩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残忍杀害。全家得讯后极度悲伤愤怒,但敌人的残暴没有动摇他革命的信念。他怀着家仇国恨,委托姐妹和乡亲们简单处理养父后事,便返回部队继续战斗。1983年,曾水港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准备支援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时期,闽南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隐蔽骨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16字方针,将一批闽南党的骨干分散隐蔽在各山区开展生产自救,并领导群众进行反顽自卫斗争,曾木德便是其中一员。

1945年3月,十九团组织了包括曾木德在内的26名突击队员,准备前往广东潮州支援抗日前线部队。出发前接到上级命令,由于闽南地区队伍人数少,为保存本地革命力量,暂缓前往前线。这段时间,曾木德和战友继续留在平和县革命根据地工作。“没有直接参加抗日战争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但革命军人要服从命令,在后方保存积蓄力量也是对抗战的支持。”当记者问及是否曾与日军正面战斗时,曾木德显得有些遗憾。他们主要在山区战斗,防止国民党背后搞破坏活动。

1946年3月,曾木德所在部队在平和小芦溪与省保安二、三团近千人从早上激战至下午3点左右才将敌击退,毙伤俘敌60多人,我方仅牺牲4人。同年7月,又在霞寨围点打援,打垮省保安二团数十人,战斗相当激烈。此时,同为老乡的陈古老、张传奇用手榴弹炸毙敌一排长,沿途群众称赞:“红军囝真好胆!”

此时的曾木德等官兵还不知道抗战已经胜利,是后来通过收听电台才得知日本投降。但国民党破坏抗战协议,不断袭扰红色政权。由于曾木德在战斗中英勇善战、有组织能力,不到5年时间,他就从战士一路晋升为十九团三连连长。据曾木德回忆,随后他们与国民党军在10天内进行了7场战斗。

1949年7月,已是副连长的曾木德在坂仔镇金京洋山上哨所值班,第一个发现敌情并鸣枪报警。经过近一天激战,击毙包括省保安团副团长兼三营营长李济芳等敌军数人,余敌溃逃。正是由于他坚守哨所和高度警惕,才使敌军偷袭失败。“无论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有时一天只吃一餐,条件非常艰苦,但我们有坚定的革命理想,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法宝’。”曾木德说。

回乡务农心向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木德在平和县政府任警卫排排长。由于仅读了不足两年私塾,识字不多,他觉得难以胜任工作,1951年3月主动辞职回家务农。“共产党能解放中国,就能治理好中国,困危难只是暂时的。在那段艰苦岁月里,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曾木德始终相信党的力量,坚信党会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我的副班长、班长都牺牲了,他们都安葬在平和县烈士陵园。”回忆起战友,曾木德说自己是幸运的,更教育后人要牢记革命历史。

“我父亲总是教育我们,做什么事都要相信党,要脚踏实地干活。也是在他的影响下,我于20世纪70年代走上民办教师的工作岗位。”曾木德的大儿子曾水秦(现年74岁)回忆,因为工资太低,自己曾想过放弃民办教师工作。但父亲开导他说,当年他们在山上打天下,什么吃的穿的都没有,现在革命成功了,不要计较太多,有共产党的领导,日子会好起来”后来,因为教学成绩显著,在经过考核后,曾水秦成为正式教师。在曾水秦的影响下,其儿子曾蓥松也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

1988年,经漳州军分区政治部调查,曾木德在战争中沉着勇敢,工作积极,表现突出,依据有关规定批准其办理离休手续,由平和县霞寨镇人民政府安置。当时镇人民政府无法解决离休干部安置房,他毫无怨言,主动回到农村老家生活。

如今曾木德保持着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雷打不动收看《新闻联播》。当记者问及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时,曾木德说,到时要戴着新发的纪念章看阅兵,感受祖国和军队的强大。他还说:“革命兄弟用血肉之躯打下江山,你们是社会主义接班人,一定要听党话、跟党走,尽职尽责、廉洁从政,接好接力棒,守好祖国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