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四十四载军魂入骨,一位退役老兵的坚守与柔情
晨光熹微,62岁的李鸿阳已握着扫帚在营区忙碌起来。这个刻入骨髓的作息习惯,自他1981年穿上军装那刻起,已持续了四十四载。
铁骨柔情:四十四载铸忠魂
1992年寒冬,李鸿阳大儿子李智因药物过敏导致脑瘫并双目失明,突如其来的变故使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将伤痛深埋心底,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白天,他是军分区的“红管家”,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夜晚,他化身幼子的“守护神”,用无尽的父爱温暖着残疾孩子的心灵。他用双肩扛起家国两副重担,将最深的伤痛化作最坚韧的力量,办公室的灯光,照亮了他无数个日夜的付出与牺牲,也见证了一名军人的坚韧与担当。
“在这个岗位上,就得对得起每一分军费!”李鸿阳在担任给养员期间,曾当面撕毁菜贩多开的发票,坚决抵制不正之风;为提升业务能力,他报名参加会计函授学习,并通过会计资格考试。40余年来,他经手的事务从未出过一丝差错。老营区搬迁时,他主动请缨值夜班,发明“水电巡检三步法”,每年为部队节省大量资源,他的严谨与奉献早已融入血脉。
1995年,服役期满的李鸿阳站在人生十字路口,面对驻蚌治淮委员会和商业银行的高薪“橄榄枝”,他却毅然选择留在军分区后勤部,成为一名普通的职工。彼时,他全家蜗居在狭小的老房子里,大儿子需长期治疗,幼子尚在襁褓。当组织破例分配面积较大住房时,他却婉言谢绝:“谁家都有困难,不能搞特殊。”爱人单位两次福利分房机会,亦被他劝让,在他的心中,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此后30余年间,他多次婉拒岗位调整,甘当后勤战线“永恒螺丝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本色。
大爱无疆:星火燎原暖人间
军营内外,李鸿阳是公认的“热心肠”。他的善举数不胜数,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刚懂事的孩子,都把他当成自家人。他照顾驻地孤寡老人,为独居的转业干部母亲端药喂饭……驻地群众都说:“老李比亲人还亲。”自2011年起,他十三年如一日参与蚌埠市妇联发起的“春蕾计划”,用微薄工资资助7名贫困学子,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李伯伯”,一位受助学生在信中写道:“您让我相信黑夜中也有星光。”读信时,这个坚强的男人眼眶湿润了——就像看到自己儿子走进学校般欣慰!
忠诚永恒:岁月长河映初心
2023年1月,李鸿阳光荣退休,但军人的作息从未改变,每天清晨,那双磨破的胶鞋准时出现在营区,继续丈量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加入“不老松”志愿团队的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志愿者,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书架上,150多本政治理论学习笔记整齐排列,记录着他对信仰的永恒求索。床头那张《像雷锋那样做人》守则,钢笔字迹虽已晕染,却在岁月浸润中愈发清晰。每天清晨,李鸿阳都会坐在儿子床边,用温热的毛巾轻轻擦拭儿子的手指,细语描绘着窗外的世界。晨光中,广玉兰的枝叶轻轻摇曳,将斑驳的光影投在父子俩身上,仿佛为他们披上一层温柔的纱衣。
从“省市最美家庭”到“中国好人”候选人,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他始终淡然:“我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都是集体的荣誉。”岁月更迭,军魂如炬,那把磨得发亮的算盘仍在计算着奉献,那本卷边的登记簿仍在书写忠诚,那个褪色的药盒装满了数十年的坚守与爱,当新时代强军号角响彻云霄,广玉兰树下,那抹跳动的军绿色,在晨光中勾勒出一个永恒的背影——那是永不退役的军魂,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