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抚州:一封保存了68年的入党申请书

  “保证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和决议,服从党的分配和交给的工作;保证遵守党的组织和纪律,站稳立场,对坏人坏事进行斗争;保证努力生产、积极工作,团结带领群众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昏暗的灯光下,爷爷又小心翼翼地将那张发黄的信纸缓缓打开,那是一封保存了68年的入党申请书,写满了他的初心故事。

  爷爷名叫饶光辉,今年91岁。1932年,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的一个普通小村庄,1950年参军入伍,次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又随部队参与剿匪,1953年转业到地方。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爷爷曾帮地主家放过牛、砍过柴、打过短工,深知旧社会人民群众生活的艰难。1950年,刚年满18岁的他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友的帮助下开始认字,学习文化知识,郑重地写下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花了三个晚上时间,写了两封入党申请书,上交了一份,把另一份留了下来,自己常常看看,这些我承诺过的是不是都做到了?”26岁那年,爷爷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这封保存了68年的入党申请书,一直激励着爷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见证了一名老兵永葆忠诚的一生。
  在部队,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又随部队参与剿匪斗争。在连夜的剿匪战斗中,他不幸摔进土匪挖好的5米深的暗沟里,脚底板被暗沟里的锈铁钉刺穿,钻心的疼痛、无法攀爬出的暗沟令他感到绝望。但他没有放弃,他始终想着入党申请书上写的那句:“互帮互助、相互合作、团结一心”。正是因为这句话,即使身陷绝境,爷爷仍然对战友充满信任,相信组织一定会派人来救他。果然,战友们用8根皮裤带连成的一条长绳把他拉了上来,背着他前往医院救治。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受限,出院后的爷爷无法再适应部队高强度训练,不得不转业回家,离开了让他从此怀念一生的军营。
  回家后,爷爷经常把自己当兵的故事讲给我们听,鼓励家中小辈参军入伍,延续他的军营梦。为了做到思想上不落伍,他每天都会拿出报纸书籍学习,时常重温自己的入党誓词。爷爷的枕头下有一本《邓小平理论简明教程》,已经在他床头放了20多年,每天都会拿出来翻阅,晚上室内光线弱,他就拿着手电筒照着,一遍一遍读。重点语句用红笔画着,书页翻多了破损了就用胶布粘平整。
  “几年前有人出40块钱想买我这本书,我说什么也不答应,它可是陪我睡觉的‘老战友’。”爷爷说,这本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光明前途,越读心里越明亮。
  离开部队以后,爷爷始终如自己在入党申请书中写的一样——“服从党组织安排,事事带头,任劳任怨,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公社里建设集体农业基地,他带动村民种棉花,还担任过生产小组主任、县交通局会计等职务。他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脚踏实地、扎根人民,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奉献,也是一位老兵毕生的追求。
  岁月的洗礼,从未改变爷爷对党的忠诚。奶奶病重之际,生活再困难,他也没向党组织提任何要求,默默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件件打满补丁的衣服,一桩桩为民办事的初心,处处彰显着一名老兵的军人本色。在村民眼里,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辈。调解邻里纠纷,推进新农村建设,他事事走在前列。他心地善良,没种水稻却每天扛着锄头在田畈转悠。这儿水沟堵了,他用锄头疏通;那儿路坏了,他培上几锄头土;这儿小桥歪了,他塞上石头用锄头砸实;那儿菜秧倒了,他帮别人扶正栽好。他刚正不阿,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带头作用,配合村干部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却不拿公家的一针一线,村干部想帮他把门前铺上水泥地,被他拒绝。每当有人到家中走访慰问,他总是紧紧握住对方的手,真诚地感激这一份来自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恩情。
  从部队转业后,爷爷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党和国家历史上重大事件,参与见证了70多年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发展历程。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引导中小学生爱党爱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爷爷与志愿者们一起走进虎圩小学开展以“绿叶童心·心向党”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他结合自己的从军经历,为孩子们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发生的红色故事,以各种生动真实的事迹述说一位老兵的使命与担当。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尽管皱纹早就爬上他的眉梢,敬礼的右手早已无法控制地颤抖,但他的心中依然埋藏着亘古不变的军旅情怀。入党申请书的最后写着的“跟着共产党,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正是这位老党员、老战士心中最朴实的希冀。就像爷爷的名字一样,他用68年不变的初心,诠释着无数老兵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