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杰:将“奉献”贯穿一生

  刘汉杰,1932年出生,1943年任抗日地下交通员,1944年被党组织送到延安学习,1947年4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从空军离休,2001年10月移交到丰台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十九休养所,2019年荣获“北京军休榜样”。

  离休后,刘汉杰经常在想,如何发挥余热、奉献爱心,继续为党和人民作贡献。他希望能够帮助更多“老区”孩子上学,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摆脱贫困。于是,他和老伴姚玉芝共同行动,勤俭节约把省下来的钱用于开展助学活动。

  烽火岁月全家上阵齐抗战

  刘汉杰出生在河北保定往西15里外的蛮子营村,本名王玉臣,自打记事起,枪炮声就一直笼罩着他的生活。5岁那年,“七七事变”爆发,刘汉杰的父亲王宝领着全家人逃到村西二里外的玉米地里。为维持生活,王宝抽农闲时常到太行山区里买些鸡蛋、柿子,挑到保定市去卖,因此常和山区中八路军接触。党组织看中王宝忠厚老实、为人正直,发展他入党,将其改名刘忠,王玉臣也随之改名刘汉杰。

  1942年5月,中共晋察冀城工部建立了以刘忠家为中心的地下秘密交通站,刘忠任站长,负责护送解放区的八路军进入北平、天津,以及北平、天津的人到解放区受训。

  作为中转站,来往“客人”较多,全家人便齐上阵。刘汉杰的奶奶、妈妈烧水做饭招待“客人”,姐姐、妹妹和他负责为“客人”放哨,家里为数不多的余粮也都留给了“客人”。“你现在正式成为一名交通员了!”1943年9月,11岁的刘汉杰经历站岗放哨等多次考验后,开始了护送八路军进出保定、去邻村传达任务的交通员工作。

  有一次,刘汉杰去5里外的大车村给交通员宁德新送信。离大车村还有1里路时,突然听到枪响,村里人都往外跑,刘汉杰却咬牙往村里跑,一边跑一边看人群里是否有宁德新。“日本人来了,你还往村里跑,不要命了!”刘汉杰没理好心人劝告,加快脚步跑到宁家,宁德新果然还在家里,刘汉杰赶紧把缝在衣服里的信拆下来给他,宁德新看后马上烧掉,说:“多亏你不怕死冲进来,否则要耽误大事。”

  护送八路军时,往往是刘汉杰在前面带路,八路军在后边跟着,相距约30米。距离市区1里的四里营是进入保定市的第一道关卡,不仅有炮楼还有封锁沟,有时离得远了,刘汉杰就系鞋带等一下,并时刻留意八路军如何与敌人搭话,随时准备上去解围。刘汉杰一家人对护送任务都是谨慎再谨慎,1942年至1944年,完成护送任务200多人次,从没出过问题。

  1944年9月的一天傍晚,刘汉杰跟奶奶外出刨红薯。当地特务小队长刘万杰带着“鬼子”进村来抓捕王宝。“王宝去哪了?”一进家门,刘万杰朝着刘汉杰的母亲贾淑芹吼着逼问道。“外出做买卖了。”贾淑芹试图骗过“鬼子”,但“鬼子”哪能这么容易上当,他们找来一条赶牲口的鞭子,不停地抽打贾淑芹,直到把鞭穗打烂、鞭杆打断,还是问不出。浑身是血的贾淑芹被送往保定集中营,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被日本人用各种方式严刑拷打,但贾淑芹自始至终没有说出王宝的下落和交通站的情况。

  1944年10月,刘汉杰一家人终于在解放区团聚。儿时的经历以及父母为国奉献的精神,在刘汉杰心中深种了一颗奉献的种子。他表示:“儿时父母的言传身教,这些年从未敢忘。”

  和平年代就想多做点好事

  1988年从空军某研究所离休后,刘汉杰回忆起过去在革命老区生活时说,即使生活再苦,也要培养孩子读书,自己现在有责任帮助老区的孩子,获取更好的教育条件,改变他们命运。于是,他与老伴商量,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援助孩子们读书。

  1994年5月,两位老人得知房山区有很多位于山区的老解放区,贫困孩子很多,老两口立即与一名资助对象——霞云岭乡上石堡小学五年级学生陈红霞取得联系。得知红霞父亲刚刚病逝,家中只有体弱的母亲和尚在念书的哥哥,几乎没有经济来源,面临辍学的困境,老两口带着学杂费,跋山涉水来到红霞家中探访,并送去自己的爱心。这一送就是4年,直至红霞初中毕业,找到合适工作……

  这期间,红霞母亲曾写信感谢刘汉杰和老伴,信中说道:“虽然素不相识,但你们送来一盆火,用热情的双手,拉住我们娘仨,河深海深没有你们的恩情深。”

  几乎同时间,老两口还资助了陕西省安塞县白坪村延安保小学四年级学生刘小军。5年间,他们多次到其家中看望,寄去学杂费和生活费800多元、衣服22件、辅导资料近20本。

  前行路上传承奉献精神

  环顾老人家中,室内布置十分简单,90年代的装修风格,白色墙壁、米白色地砖,没有吊顶、包墙,电视柜、书柜与床看起来风格迥异、不成套系。两块上世纪90年代最流行的钩花、绣花门帘显得格外惹眼。时隔20多年,虽然两块布帘依旧平整、干净,但依稀可见岁月的黄斑。

  1996年6月,北京电视台播放《拨亮的烛光》节目中提到,河北省山区、老解放区十几名老师工作努力出色,但报酬低,还不能按时发放,老两口被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决定资助其中最困难的两位老师。一直到2010年,刘汉杰坚持资助两位老师和他们的家庭,累计捐款8630元,捐衣物118件,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困难。

  2004年至2016年期间,刘汉杰先后与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房山中学宏志管理委员会联系,资助家庭困难的13名高一学生,老两口累计捐款约10万元,捐衣物300余件。2016年4月,房山中学宏志管理委员会特意将写有“爱心济宏志,学子铭深恩”的锦旗赠送给刘汉杰。

  2015年2月9日,《北京日报》刊登北京小伙伴为山里娃送“福包”一文,讲述北京群众为地处山区的河北省唐县牛眼沟白求恩希望小学送“福包”的故事。刘汉杰看到后马上写信联系学校,并电汇1万元,让学校在春节前给58名孩子和3名老师送“福包”。2016年,当得知学校冬季取暖困难后,刘汉杰又资助1万元,当地师生得到刘汉杰帮助后一再表示感谢,并将一面锦旗寄送到刘汉杰家中,上面深情写着“情系老区教育,关爱学生成长” 。

  在老两口的影响下,从2011年开始,他们的两个女儿以及女婿和外孙女也加入到捐资助学和支持公益队伍中。姚玉芝介绍,这些年来,她的女儿女婿包括外孙女都很支持他们。前些年女儿女婿由于工作繁忙,没时间跟他们一起去看望资助的孩子,现在女儿女婿也相继退休了,每次都陪老两口一同前往。

  这些年,从南苑街道到丰台区再到北京市,刘汉杰及家人获得的“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文明家庭”“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等荣誉证书已经摆满了一个大书柜。对于这些赞誉,刘汉杰表示一切都得感谢国家,“我是从战火里走出来的人,能在解放以后有稳定安康的生活,真的很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

  刘家人将这份发自内心的感恩,回报给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以“奉献”作为始终坚持的家训,在前行的路上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