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上海阿爸”和“熟悉的陌生人”

  有人说你是“活菩萨”,

  因为你改变了很多山区孩子的人生;

  有人说你傻,因为你为了公益事业散尽家产。

  你是山区孩子的“上海阿爸”,

  也是儿子口中“熟悉的陌生人”。

  你托起了别人的梦想,却崎岖了自己的路。

张志勇1.jpg

  张志勇参加“闪亮的名字”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曹舒昊 摄

  上海距离云南2700公里。19年时间,张志勇往返于这条路的次数,多到自己记不清,路程头尾相衔,足够绕地球几个圈。

  如此奔波,只为一桩事:帮困。

  有人说他是“活菩萨”,因为他改变了许多山区孩子的人生;也有人说他傻,因为他为了公益散尽家产。

  究竟是什么动力驱使他做好这件事?带着问号,记者采访了张志勇。

  和想象中的豪义侠情不同,记者接触到的张志勇慢声细语,举止轻柔。或许是长期从事公益的缘故,他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他有一双干净透彻的眼睛,整个人散发着“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气质。

  “知道山区穷,但没想到那么穷”

  张志勇告诉记者,19年的慈善之行源于2002年的那次西双版纳之旅。

  那年,44岁的张志勇独自一人赴西双版纳旅游。长途车上偶遇一位来自勐海县的小学老师。老师邀请他去勐海县勐遮小学看一看。

  勐海成了此行的目的地。从此以后,张志勇的命运就和勐海县、德宏州、红河州等地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一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孩子,酱油拌饭的伙食是家常便饭,单薄到风一吹似乎就会坍塌的教室,还有女孩子盖的满是破洞的棉被,一问才知是因为用不起卫生巾,生理期只能用被子里的棉絮代替……这一切颠覆着张志勇的想象力,刺痛着他的内心。

  “知道山区穷,但没想到那么穷。”眼前那些穿着不合身旧衣服的孩子,那一间间昏暗破败的教室,以及孩子们那充满渴望和羞涩的眼睛,都让张志勇揪心不已。

  张志勇的首笔捐款捐给了一个与盲人奶奶相依为命的孩子。500元钱相当于这个家庭一年的收入。丧父的孩子怯生生地拉着他的袖口,小声唤了一声“阿爸”。

  计划中5天的旅游延长到了2个月。张志勇踏访了勐海县周边10多所学校。每到一处,他就把困难学生拉到身边聊一聊,然后尽自己所能捐些现金或送去学习用品。

  4万元旅费很快散尽,张志勇的名字也在小县城传开,当地民政部门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助更多的孩子。

  回到上海,张志勇的心情很沉重,一闭眼就是孩子们清澈又渴望的眼神。他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之前平静安逸的日子。斟酌再三,他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把才买了两年的私家车卖了,最后索性把公司也关了。就这样,张志勇单枪匹马地踏上了行善之路。

  帮了别人,却崎岖了自己的路

  在最美退役军人颁奖现场,记者见到了毕业和她的母亲李福花。毕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姑娘,名字是孩子父母请张志勇给起的。淳朴的当地人想法很简单:这样一位大好人“赐名”,也能让孩子熏染善意与福泽。

  “体弱多病的娃,叫了这个名之后,一切都很顺,家里日子也越过越好。”李福花告诉记者。前些年,这家人听了老张建议,白手起家借款在当地开了个汽车装潢店,生意越做越好,彻底摆脱了贫困。

  在勐海县,张志勇颇受当地群众尊敬。他们生孩子会请他起名,建屋上梁会请他喝酒,孩子考上学校、找到工作都会第一时间给他报喜。因为,“‘上海阿爸’是真心待我们好”。

  这种信任,是张志勇坚持下去的力量所在。

  最初,在山区的日子里,总有人这样问张志勇:“你是政府派来的,还是慈善机构派来的?”张志勇回答:“我是自己派来的,能帮几个人是几个人。”每当别人投来不解的目光,张志勇都会自我安慰:“没办法让大家都理解我,除非他们能回到四十多年前,体验一下我曾在军舰上死里逃生的经历。”

  1978年,20岁的张志勇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有一天,军舰舱室意外起火,张志勇英勇救火时不慎被混着烟雾的热浪“冲”进大海,幸好被战友及时发现,才死里逃生。在张志勇看来,这个经历不亚于一次“重生”,“我必须用我的生命做点有价值的事”。

  再难走的山路、再偏僻的山村,也挡不住张志勇的步伐。19年来,他的帮困足迹踏遍云南各地。最初几年,他常在云南一住就是大半年,开着借来的车到处转悠,他管这叫“摸排走访”。那些车都开不进的偏远山寨,有着他最不忍见却又迫切想去改变的窘迫——一家四五口人轮流穿一套衣服见客,刚读完小学的女孩被父母早早定了亲,有的孩子只能以少量糙米抵学费……

  小瑶芬是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戈奎乡托牛小学学生,因为小时候生病无钱医治落下残疾,只能在地上爬行。去年5月,张志勇经过多方联络、筹款,帮助小瑶芬赴上海就医。通过手术治疗,小瑶芬终于站了起来,第一次靠着自己的双腿迈开了步伐。如今,回到家乡的小瑶芬每天步行上学,曾经十分自卑的她和同学们玩成一片,笑容越来越多。

  张志勇说,这些年投身公益让自己内心富足,只是很遗憾没有对家庭尽到责任。为了筹资捐助,家里几套房、几辆车都“填”了进去,连儿子结婚这样的大事都办得艰难。妻子和儿子曾评价他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往前冲,大家才能跟着冲”

  从事公益事业的时间长了,张志勇难免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借助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和爱心市民通过多种渠道找到张志勇,希望能加入他的行动。

  2014年,在多方社会力量的支持下,“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成立了。张志勇的慈善之路开始转型,从“单打独斗”到整合各种爱心资源,为贫困学生与慈善组织之间牵线搭桥,解决山区贫困孩子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

  扶贫先扶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大山,是服务社的理念。“只要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机会多一分,我们的努力就值得。”张志勇说。

  2017年,张志勇带着社会各界捐赠的2300套被褥和学习用品,赶赴云南西双版纳、红河等边远山区,为贫困师生送去温暖。2020年,服务社与上海媒体合作,共同推出“情暖茶乡”大型公益行动,帮助西双版纳的小学建设电脑教室和图书室。

  去年,张志勇又一次来到勐海县,但这次不是捐钱捐物,而是捐“房”。他看到很多从城市到山区支教的老师住在破烂的危房里,下决心要给支教老师盖新房。“荣耀之箱——支教老师住宿支援计划”应运而生。一座座集装箱运抵山区,打开箱门,里面有舒适的床、实用的写字台以及书架、沙发和茶几,还有卫生间,极大地改善了支教老师的住宿条件。

  人无法延展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充实人生的厚度。谈起这些年来的帮扶感悟,张志勇用一条“U形线”来打比方——从起初满怀希冀到之后少人理解,再到收获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欣喜。曾几何时,张志勇因常年顾不上家,和妻儿多了生分。如今,妻子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儿媳同样热心公益。家人的理解支持,让张志勇的步履更加笃定。

  已过花甲之年的张志勇,不时被身边人劝说要“悠着点”。他却不以为然:“我是老兵,我往前冲,大家才能跟着冲。”(孙蕊 顾一琼)

  

张志勇2.jpg

  人物简介

  张志勇,1958年出生,1976年入伍,1980年退役,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理事长。

  他投身公益事业20余年,关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个人长期资助学生500余人。牵头成立张志勇公益服务社,带动1000多人参与教育扶贫,足迹遍布云南、甘肃、新疆、宁夏、贵州、西藏等省区,直接资助学生800余人,捐赠电教设备、开设科普课堂、建立学校图书室,惠及贫困学生约5万人、教师500余人,累计捐款达280余万元,捐赠各类物资达580余吨。2016年荣获“中国好人”称号,2020年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