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胡杨 爱洒边疆 ——追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退役军人岳敏

  2020年7月12日,南疆皮山农场一位基层干部36岁最美好的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个维吾尔族老大娘含着眼泪说:“如果世界上有什么办法让他复活,我们愿意付出一切!”他是谁?他就是皮山农场九连党支部书记、优秀退役军人岳敏,他用青春和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立下脱贫志

  2014年的九连被皮山农场党委定为“软弱涣散党支部”,是一个贫困连队,在干部群众眼里这是一个烂摊子。2014年,岳敏响应兵团号召到皮山农场已经工作了4年,成长为农场机关政工办的干部。那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岳敏作为兵团优秀退役军人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总书记的关怀和鼓励成了岳敏永恒的动力,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边疆为基层各族群众奉献的信心和决心。在别人觉得他前途一片光明时,组织决定派他去“救火”——担任九连党支部书记。岳敏二话没说,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三排破烂不堪的草把子房,墙里面是红柳枝扎的架子,外面糊上一层泥,白天房子里面黑黑的没有光线,晚上屋顶上能看到星星。草把子房不但住人,有的群众和牛、羊、骆驼混居在一块。当时他对同事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些草把子房拆掉,让群众都住上新房子。”

  他帮助群众搞红枣种植提质增效。凭借塔里木大学教授传授的技术优势,将连队1336.01亩红枣纳入提质增效范围,验收达标的每亩地可补助950元,这个“惠民工程”涉及810块地、458户家庭。他想方设法实现“一户一就业”,带领230名职工群众外出务工,光2019年就增收320余万元。他发动成立了4个养殖业合作社,全连抱团致富。

  九连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积极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拆危拆旧、拆危建新,楼房安置严格按照“三新、六好、十有”标准建设。拆旧房,建新房,“民建、民用、民享”,岳敏和群众一齐动手,充分利用老房废料,节约开支建新房。在2019年全连共拆除草把子房216套,完成新建保障性住房78套,安置职工群众住楼房80套。现在九连旧貌换新颜,过去破旧的“草把子房”变成了三排崭新的居民小区。

  今天,九连从原来的“软弱涣散党支部”变成了现在的“先进基层党支部”,从原来的“烂摊子”变成了现在公认的“最美连队”。

  一心为民情

  岳敏出身于甘肃陇西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他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冷暖忧乐放在心上。职工群众需要他的地方,就是他一定会出现的地方。有职工的小孩生病了,他凌晨4点开车接送去医院;有职工家里漏雨了,他爬上房顶去修;有职工务工讨不到工钱,他多次去找包工方、找人社部门,直到要到工钱为止;有职工闹离婚到了连队,他苦口婆心做工作,使好几个家庭免于破裂。

  岳敏有两个“娘”,一个是自己的娘,在甘肃老家;一个是维吾尔族的“娘”——留守老人60多岁的维吾尔族老大娘布阿西·阿不力孜。他主动与老人结成了亲戚,亲切地叫她娘。他隔三差五去看望老人,帮助解决生活问题。老人家不懂国家通用语言,也不知道如何在银行取款机上取钱,就让岳敏保管低保卡,定期帮她取生活费。岳敏还专门抽出时间陪老人到皮山县逛巴扎。“我觉得他就像我的儿子一样。”老人家说。

  内疚男儿泪

  岳敏曾对采访他的农场电视台记者说,“我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一个好儿子,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我最对不起的就是两个丫头”。2017年,他的两个孩子到农场来玩过一回,他把带她们带到了连队和职工的孩子们放在一起,别人问他为什么放在这儿。他说,放在连队,我上班的时候也能看上一眼,过几天他们回老家了,我就看不到了。

  每年六一儿童节,两个小孩都会哭着问,为啥你俩(爸爸妈妈)都不在?有一次,大女儿视频的时候对他说:“爸爸,爸爸,明天我们学校要为我们这些留守儿童一起过节!”听到这句话,岳敏的心里充满了内疚,眼里泪水夺眶而出,自己的孩子竟然成了留守儿童。

  2020年7月12日上午,岳敏驾车和妻子以及两名同事前往和田联系办理脱贫攻坚事宜,在高速公路上遭遇车祸,夫妻二人不幸去世,岳敏年仅36岁,妻子年仅32岁。

  在皮山农场职工群众的眼中,岳敏就是大漠中的一棵胡杨,他坚守脚下的土地,为世界吐露绿荫,为苍生奉献自己,把他的大爱洒遍了南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