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叫荒山换新颜 ——记转业干部、山西太原市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董事长张俊平

  山西省太原市有个玉泉山公园,那里山怀绿树,坡披彩妆,对于贫瘠的太行山来说,这里宛如世外仙境。近年来,它吸引着方圆二百公里内的百姓前往,但对于熟知这一带地理风貌的市民来说,这个公园的建立实属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转业干部张俊平和他的团队。

  荒山绿化,心动不如行动

  玉泉山地处太原市西郊,矿产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以前这里便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石膏矿,上百家小煤矿比肩而存。上世纪80年代建筑业兴起,人们开采完地下资源后开始向地面进攻,这里又成为采石矿。几十年下来,玉泉山矿产枯竭,上百个废矿使玉泉山“开膛破肚”,满目疮痍。新世纪初,玉泉山再次遭受“不公对待”,每年数以万立方计的垃圾源源不断汇聚于此,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人们几乎忘记了玉泉山这个名字。

  2011年,太原市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动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生态新政以确保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在西郊破坏比较严重的前山区域规划了30万亩、21个城郊森林公园。消息一出,转业干部张俊平立即动了心。他不忍心看着玉泉山变成垃圾场,于是向单位提出辞职,决心做起他琢磨好久的事--把玉泉山建成森林公园,还太原市民一片绿水青山。

  悬崖栽树,旧貌换新颜

  在玉泉山上种树,在外人看来简直是痴人说梦。玉泉山因为当年挖山采石,留下来很多都是直上直下的开采面,悬崖峭壁随处可见,有的地方坡度甚至达到90度。人上不去,上去了也站不住,山上还没有水。张俊平带领工人们打木栈道、铺设了一条上山的路,接着打坑,再由工人将一筐筐土、一袋袋粪、一棵棵树苗背到山上种植。因为土壤流失,只能在石头山上打坑,一电锤下去,只能打出一些零星的碎石头,想打出一个能够种大树的坑,至少得连续捶打三个小时。电锤上的锤心已足够坚硬,一个工人一天也能打断五根,半月不到,山崖下面已经是成堆的废锤心。一根锤心几十元,张俊平意识到栽树是个烧钱的事儿,于是他带着另一伙战友承包了太原市大大小小150个单位的锅炉,为绿化玉泉山提供资金支持,从此走上了一条“一手进钱一手花钱”的路。

  树总算是种上了,可是头几年由于缺水,辛苦种下的树苗都没成活,张俊平又开始着手解决给树浇水的问题。从钢管到塑料管,再回到钢管,直到第四次试验,才成功解决喷灌管道的问题。他把二十五公里外的汾河水,通过三级泵站引到山顶的蓄水池,通过输水管网把水送到山里的各个角落。每当喷灌的时候,水雾在阳光下形成美妙的“人工彩虹”,成为玉泉山一道独特的风景。

  六年来,张俊平先后为玉泉山投入将近11亿元,铺设5.9万根钢管、450公里灌水管线。植树500万棵,改造治理荒山13平方公里,一座原本“雨来寸步难行,风去灰天黑地”的废弃采空区,就这样让张俊平和他的团队一点点“捯饬”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

  “造绿”情,创造“绿色奇迹”

  当初张俊平带领员工上山时,房无一间,树无一棵,面对光秃秃的荒山,员工们觉得他在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他的爱人也是一百个不理解:“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好好的生意不做,偏要跑到这荒山废矿当野人?”张俊平不解释也不争吵,他要干出一个样子给大家看。在山西,别说冬天,就是春秋在山顶上住帐篷,风一吹透心凉。没干上一个月,就有员工提出要辞职,一个人提出来之后,就有一群人跟着响应。张俊平要留住人,就给员工加薪,人心算是稳住了,但植树投入随即翻了番。

  值得欣慰的是,玉泉山上的树慢慢成活了,前一年还是石头山,第二年已经开出映山红。张俊平的植树队伍现在有1300多人,绝大多数都是退伍军人,他知道,只要一日从军,身上必定会留下军人坚忍不拔品格的烙印,凭着这股劲就一定能把树种好。孙占良是张俊平在部队的老首长,两个人是老乡,又对得上脾气,孙占良退休后,表示要和张俊平一起干。一开始,张俊平怕他坚持不住,告诉他自从上了山,自己和所有员工一样不分酷暑寒冬,不管刮风下雨,只为植好树、造好林。张俊平的这些话不是吓唬老战友,在山上干活,肩扛背驼,洗澡不方便,大家经常蓬头垢面,冷不丁一看像是一群野人。孙占良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他的队伍,分文不取。树越种越好,经验越来越丰富,追随张俊平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战友被他的精神感动,纷纷加入。

  在玉泉山上,中央电视台对张俊平的事迹进行了一次专访。望着绿意正浓、道路平顺的玉泉山,张俊平满脸疲惫又充满欣慰。背对着摄像机,他的身影挺拔有力,玉泉山的“伤痕”留在了过去,带给百姓的是充满绿色的未来。“我希望再用四至五年时间,按照4A级景区建设标准,完成提档升级,完善服务配套设施,为美丽中国做出一份贡献,还人们一个更加漂亮的玉泉山公园。”末了,他对着镜头说,“不懈怠、不等待,再多栽点树、多造点景,才能不愧乡亲父老,不愧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