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喜同志主要事迹
范振喜出身于河北省滦平县周台子村一个贫困家庭,1981年,19岁的范振喜入伍参了军,在部队生活了四年。四年的部队培养,使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四年的部队锤炼,为他退伍后在建设家乡、服务乡亲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5年底他从52927部队退伍回到家乡到乡镇企业当会计,1987年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干至今,已经32年了。三十年来,他退伍不退志,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一名革命军人的作风,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经过不懈的奋斗,使一个穷乱交困的后进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嬗变成产业多元化、住宅楼房化、环境公园化、福利制度一体化、农民教育常态化的美丽幸福新农村。
范振喜同志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农模范人物”“全国优秀退伍军人”“全国十大民生人物”“全国十大杰出村官”“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入选“时代先锋”“燕赵楷模”“感动河北”十大新间人物等。并光荣的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并被聘为国家监察委员会首届监督员。
勇于进取 开拓创新
当代军人的作风是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作风。创新就有风险,不创新就不能进步,那就更危险。1987年他当选村支部书记时,村里是“一穷二乱人心散”,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面对这种状况,当时25的他深感肩上的压力和责任。要改变受穷的面貌,必须发展集体经济,要发展集体经济,必须发展企业。经过“自建-收购”的过程,到1991年他们建了以果品加工为主的一些企业,并在赔赔赚赚中摸索前进。当他筹建第一个铁选场时,在银行贷款40万元之后,还差70万元。咋办?风险困难难不倒。他决定向村民借款!在村民大会上,对大家说:“厂子挣了,钱是大伙的;赔了,算我们村干部借大家的,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还大家!”他和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跑了半个月,按下了230多个手印。这230个手印,不仅筹齐了建厂所需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凝聚起了人心,增加了带领群众前进的力量。为了使投进去的钱不打水漂,他和班子成员加班加点,带领村民拼命苦干,创造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收回投资、当年盈利的奇迹。接着,他们又用“滚雪球”的方式建立一批新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使村经济进入到了收购企业的新阶段。启星矿业有限公司是坐落在周台子村的市属国营支柱企业,年产值1.5亿元。2004年,他们抓住企业改制时机,冒着市场风险,以10-15倍的价格,全额收购了这个公司里领导和职工的全部股份。正是这次冒险,使周台子村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他们还相继收购了镇制砖厂等企业,迅速壮大了村集体的经济实力。
不畏生死 奋斗不息
当代军人的作风是不畏生死、奋斗不息的作风。1991年冬天,他正集中力量建企业时,操劳成疾,被确诊为血癌。死亡,无情地摆在他和家人面前!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村民薛东林打听来一个消息:北大人民医院能做骨髓随移植手术治疗血癌。但这一生机又迅速破灭了:手术押金需要10万块钱。对当时的周台子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他和全家不可能凑出这笔钱。
就在他承受着病魔无情折磨和无可奈何时,乡亲们说话了:“范振喜是为我们累病的。我们村里不能没有范振喜,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救活他!”乡亲们纷纷自发捐款,有的几十元,有的几百元,其中既有乡亲们打工挣来的血汗钱,也有子女孝敬老人的零花钱,还有小孩子的压岁钱。一位70多岁的老人颤颤巍巍的打开手绢,把一沓零钱递给他说:“这是我卖鸡蛋攒下的50多块钱,你拿着吧。”就这样,在短短几天就凑齐了10万多元。
他知道,这是全体村民联合起来挽救他,是在和死神争夺他!这种血肉情义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不是用数字、金钱来衡量的!这10万元钱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价值,这是全村人民滚烫的心呀!捧着钱,他落泪了,他暗自发誓:“从此时起,我的生命已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全体村民。只要能活着,拼命也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有人不脱贫我死不瞑目!”
1993年5月他出院了。医生嘱咐:“一定要静养两年,喝无菌水,吃无菌饭,否则,得了并发症会危及生命。”当时,他免疫力低,身体极度虚弱。几个月后,有些干部群众找他反映村里的工作出了问题。他再也躺不住了。媳妇死活不让出门,70多岁的老父亲含着泪说:“孩子,我知道你的心思,再过个三年两载的,我不拦你,可现在不行呀!”他非常理解家人对他的关心,但不能在村民需要我的时候呆在家里,说什么也不行!于是,他拖着病体出现在工地上。当时,有人劝他:“你只剩半条命了,命比啥不值钱呀,放着命不保还干啥呀?”可他说:大家相信我,让我当书记,我就要为大家把好这道关,一定把事办公平,谁想站大伙的便宜也不行!在此后的时间里,他每天都要大把大把地吃药,一次十五、六种,一天要补充20至30次的人工泪液,经常是白天在工地上忙碌,晚上回家输液。他病体决定了他要工作必须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精力和风险。但是,危险挡不住他,死亡吓不倒他。这就是军人的作风。
公而忘私 舍己为民
当代军人的作风是公而忘私、舍己为民的作风。他刚被选为村书记时,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村里几个承包矿点的人不交承包费。为解决这个难题,在清理矿点时,他首先从亲二哥入手,断了他的财路,为村集体经济的起步奠下了第一块基石,当年就有了10万元的集体积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他二哥恼了、怒了、骂了他,但他二哥还是义无反顾的支持了他,为他骨髓移植,使范振喜的生命得到了新的延续。这些年来,因为他工作上有较大贡献,上级明文批给他的奖金上百万元,他分文没领,全给了学校和村里,为学生和老年人办了福利。2005年,铁精粉价格一路上扬,村里决定新开一个选场,一个外地老板把30万元的存折塞到他手里说:“你按本村内部价包给我,以后挣钱咱俩平分。”他当场回绝了。收购国营大铁矿时,有人建议它归于自己名下,说用不了几年就是亿万富翁。他说,为了钱就不当干部,当干部就不为钱。正是这样,全村的党员信任他、群众拥护他,从1987年至今,每次换届选举,全村党员都全票选他当村书记。他始终坚信:公而忘私、舍己为民,才是军人的作风。
不怕困难 知难而上
当代军人的作风是不怕困难、知难而上的作风。回顾30年的周台子发展历程,他在艰难中起步,在生死线上抗争,在感恩中奋起,在履职中进步。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周台子实现了“四个共享平等”,第一个是公共服务共享平等。村内公园、广场、供水、供电、取暖、文化活动场所等各种公共设施使用共享平等,物业服务共享平等,村民修房打个电话,村里有专人负责修理。第二个是住房共享平等。新民居改造完成后,每家每户的住房都一样,没有区别,村干部的房子与普通村民的一样。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入住老年公寓,中年人如果不愿与子女住在一起的可以申请住福利公寓,实现了一家三代各有所居的住房格局。第三个是福利待遇共享平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福利制度化。从1996年开始,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季度按时发养老补助,60-70岁的每人每季900元,70以上的每人每季1500元,村民们享受涉及养老、就医、住房、上学、水电、取暖、蔬菜补、煤火补、节日福利等,多达15项。第四个是股权共享平等。村民持有同样的集体企业股权,年末分红,享受固定额度的集体经济分红。村干部的股份、分红和普通村民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特殊化。经核算,村民所享受的福利为平均每人每年5000多元。
周台子村在范振喜的带领下,周台子村已经成为“塞北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全村固定资产10多个亿,全村实现产值4个多亿,集体收入3000多万元,人均收入18000元。
一名退伍军人,把部队的作风带回地方,在没有消烟的战场上,靠着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力量,成为人生和事业的双重奇迹创造者。他将继续发扬军人作风,展现退伍军人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