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休系统工作人员代表 胡全新
一位军转干部的爱老情怀
--记保定市军休三所所长胡全新
全国首届敬老文明号、河北省和谐军休家园、河北省花园式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实绩突出单位……走进保定市军休三所的荣誉室,45块奖牌挂满了整幅墙面。"之所以取得这么多的荣誉,关键是有一个好班子、有个好所长。"军休三所管委会主任休干代表张福敏如是说。张主任称赞的好所长就是军队转业干部、所党总支书记、所长胡全新。他1980年入伍,1983年提干,部队团职干部,1999年从军级机关转业到保定市民政系统。近20年的军旅生涯使他对离退休老干部有着特殊的感情。转业后,从2003年开始在军休岗位工作,2011年调到军休三所任职。
以热情温馨的服务温暖人心
他常给工作人员讲,离退休老同志为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辛苦了一辈子,现在休息了,我们一定要带着感情去搞好服务,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以和蔼的服务态度,使老同志们感到直观的温暖。平时,他要求工作人员遇见休干时,要主动打招呼问好,称呼休干,不许直呼其名,要根据军休干部的年龄、退休前的职务等情况,选择适当的尊称。如:张老、李老等,或姓加原职务。有些年轻的工作人员,可以长辈相称。他是这样要求的,工作人员也是这样做的。一句亲切的称呼,使老同志们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平时,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在军休干部遇到危难的时候,主动予以帮助,使他们感到温暖。随着军休干部年龄的增长,许多老同志进入高龄期、高发病期,他们最担心的是突发急病来不及抢救。为此,所里专门成立了应急抢救小组,保证休干突发疾病时,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有一次,休干毕法山,在所里组织书画作品展览活动布置展览作品时,突发心肌梗塞,病情危急。胡所长立即拨打120,并组织应急抢救小组迅速将其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抢救。由于抢救及时,使其转危为安。医生说,如果晚到几分钟,就没救了。毕老每当想起那次的病情及抢救过程,既后怕,又感激。逢人就说,是干休所救了他的命。
对一些因病常年出不了门的老同志,胡所长经常到家里看望,还安排卫生所的医务人员坚持每月逐户到休干家里进行一次巡诊。凡是有休干住院的,只要有时间,他都亲自带着慰问品到医院探望,因事去不了的时候,就安排其他所领导到医院探望。每当这些老同志见到所领导去探望时,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感到十分的温暖,甚至觉得病痛减轻了一半。
温馨的服务,使老同志们感到非常的舒心和放心。老同志们高兴地说:"在这种温馨的环境中养老,我们能多活10年。"
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引领风尚
特色的军休文化是该所的一项亮点工作。不仅使老同志们实现了老有所乐,而且,还起到了凝聚人心、弘扬正能量的作用,在全所形成了尊老爱幼、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
注重搭建娱乐平台。根据老同志们的兴趣爱好,建立健全了象棋、扑克、麻将、书画、歌咏、舞蹈、乐器等14个文体娱乐活动小组。坚持每天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使文化娱乐活动经常化、群众化,在所里形成了浓厚的娱乐景象。每天早晚有练剑的、跳舞的,各活动室每天都座无虚席,每天在院内都能听到优美的歌声和乐器声,看到优美的舞姿。为提高娱乐水平,常年开办了书法、摄影、葫芦丝、打击乐、管弦乐培训班,专门聘请老师授课。过去,该所活动场地比较小,活动室面积不足百平米。扑克、象棋、麻将、乒乓球都在一起进行,不仅相互影响,而且空气也不好,胡所长到所里后,采取调整办公场地和新建活动室的办法,使活动室总面积达到400余平米,各活动小组都有了独立的活动场所,为老同志们提供了良好的娱乐环境。尤其是新建的多功能厅,每天上午和下午像学校课程表一样,活动安排都排的满满的。从而,从组织上、场地保障上,为老同志们开展娱乐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充分利用活动载体。每年"八一"前,组织进行一次文体竞赛活动和书画摄影展,项目都是休干平时玩的麻将、扑克、象棋、乒乓球等;每年"十一"前,组织文艺爱好者自编自演一台节目,举办一场文艺联欢会;每年春节前,组织一次游艺活动,活动项目有钓鱼、摸宝、猜谜语、"砸金蛋"等。还组织文艺小分队,到部队、进社区、下农村进行文艺演出,每年组织参加各类演出活动达10余场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载体,使老同志们在各项娱乐活动中愉悦了身心,也展示了自己的才艺。
积极打造文化品牌。他充分发挥多年来在部队练就的文字功底,紧密结合军休干部日常生活的实际,创作反映军休干部晚年生活的歌曲。几年来,先后创作了《军休所里的老夫妻》、《老兵总在忠孝路上》、《军休所,我的家》、《我骄傲,我是军休老兵》和《难忘从前》五首军休干部歌曲,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军休干部的风采。每首歌词创作出来后,专门请音乐专家谱曲、配音乐,请知名歌手演唱录音,并制作光盘发给休干,组织军休干部学唱。广大军休干部唱他们自己的歌,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这些歌曲,不仅深受军休干部喜爱,也受到上级领导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军休所里的老夫妻》在2014年荣获河北省第十一届"燕赵群星奖"。《老兵总在忠孝路上》在2017年荣获保定市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2014年,组织改编的河北民歌男声小合唱《埋地雷》,在河北省首届民歌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此外,他还创作了《习总书记到我家》和《军民鱼水情谊长》等歌曲,深受军休干部喜爱。
大力弘扬传统美德。组织有较好文字能力的军休干部和工作人员,组成了宣传报道小组,负责宣传报道工作。通过本所《军休家园》小报、军休网站、《中国社会报》、《中国老年报》、《老战士杂志》及《保定晚报》等媒体,宣传报道身边人、身边事,用典型事迹,教育引导人。先后报道了坚持义诊24年的退休干部任有成;坚持学雷锋做好事的退休干部张桂山、左明灿、顾春荣;20余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病瘫妻子的退休干部卢万善;老有所为,坚持搞宣传报道的退休干部王日新;常年坚持在歌咏组教唱歌和负责排练节目的文艺骨干陈建国;服务标兵董雪梅、王满权等同志的先进模范事迹。每年在各种媒体刊登稿件上百篇。通过大力宣传报道好人好事,既增强了广大工休人员的荣誉感,也起到了典型引领作用。从而,在全所形成了尊老爱幼、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
以贴近需要的实事方便休干
几年来,紧密结合休干的实际需要,办了大量方便、适宜军休干部日常生活的实事,赢得了大家的普遍赞誉。
根据军休干部居家养老的实际需要,建成了老年日间照料站。为那些孤寡老人、行动不便需要照料的老人,提供了日间看护的场所。白天将老人送到站里,晚上将老人接回家里,一日三餐在站里吃,这样,既解决了老人的日间看护问题,也消除了子女们的后顾之忧,安安心心地投入工作中。老年日间照料站的建立,不仅较好地方便了老年人的日间看护,也成为保定市养老事业中一项示范性工作,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先后有省内外30余个单位和老年工作者到所里进行了参观学习。
过去,三所附近没有理发店,军休干部要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理发,既不安全又不方便。胡所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克服办公用房紧张的困难,挤出房屋,建成了理发室,使军休干部足不出院就能理发,而且价格便宜,理一次发只需5元钱,比市场上低几倍的价钱,既方便又实惠。
许多老同志因为岁数大,不愿在家做饭,希望所里有一个食堂,能直接买饭吃。胡所长了解到军休干部的这一心思后,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资金,加盖办公用房,建起了170余平方米的"军休餐厅",以低廉的价格保障供餐。不但方便了他们日常就餐,每逢周末、节假日,孩子们回家看望老人时,一起到餐厅聚一聚,既省事,又热闹,还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老同志们高兴的称赞所里办了一件大好事。
几年来,不管军休干部提什么要求、想办什么事,只要不违反政策,在他的能力范围内能办到的,他都想方设法地去办好。老同志们提出到营业厅交电视收视费太远不方便,他就安排工作人员将业务员请到所里来办理交费手续;军休干部提出因年龄大,打扫楼道卫生不方便,他就安排专人打扫。类似这样的实事、好事,数不胜数。在休干心目中,胡所长是一个善做实事、好事的大好人。
以细致扎实的作风了解实情
胡所长经常给大家讲,要把服务工作做到位,就要及时了解军休干部想什么、需要什么。2011年11月,胡全新到军休三所刚一上任,就利用一个多月时间,走家串户,走访了院内130户休干、遗属和院外散居的部分老干部,无论是职位高的师团职干部还是普通士官,每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平时,他每天早上一上班总是在院里转一圈。他说:"这样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问题。"
为及时了解情况,所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信息体系。实施了联络员制度。在院内,以楼为单位,明确联络员负责区域,坚持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登门家访,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对在所外居住的休干分地域明确负责人,坚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家访。所里建立了手机微信公众号,较好地方便了各种信息的传递。在本所军休网站,设置了所长信箱,及时收集军休干部的意见信息。在办公楼前,设置了意见箱,定期开箱收集意见。坚持定期与不定期召开管委会或楼长、书记联席会征求意见。不仅如此,胡所长还经常深入到休干当中去,与休干促膝谈心,面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有时在闲暇时,和老同志们一起"杀"上两盘,交流棋艺,在不经意中,听取老同志们对所里工作的反映。畅通的信息渠道,保证了及时掌握情况,把服务工作做在前边,增强了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使有些军休干部想办的事情,还没等他们提出来,就解决了。有一次胡所长在院里和几位老同志聊天,看到有位老同志用力在臂上拍了一巴掌,发现有蚊子叮了。于是,就安排工作人员买来农药,对院里所有花草树木及楼道、雨水口等蚊虫藏身的地方,普遍打了一遍农药,消灭了蚊虫。老同志们都说,所里工作这么细心,我们在这里休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