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自律和准则”不离身——96岁抗战老战士鲍奇的传奇人生

01.jpg

鲍奇老将军展示“做人自律和准则”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本报记者 江跃中

  9月3日,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日当天,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登门看望了96岁的抗战老战士、原海军上海基地副参谋长鲍奇。鲍老拿出几页纸给市领导看,“这是我的‘做人自律和准则’。”纸上都是鲍老亲笔写下的感悟:“几十年的革命廉洁奉公,不要被钱攻破,手莫伸。”“胜利、顺利的时候,就要想着困难的到来;一旦困难来临要沉住气,不要伤心、灰心,要冲过去”……这数十条“做人自律和准则”,一直伴随鲍奇左右,让他的晚年生活过得非常踏实、充实。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鲍老的家,和他一起观看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实况转播,听他讲述军旅往事、传奇人生……

  初中加入海上抗日武装

  鲍奇祖籍江苏无锡,1924年5月生于上海。他曾参加抗击日军的“反清乡、反扫荡”战斗,苏中七战七捷战斗,孟良崮战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一江山岛战役,解放东南沿海战斗及抗美援朝战争等,屡建战功。

  1941年,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在学校老师的动员下,正在上初中的鲍奇决定北上参军,保家卫国。他从吴淞口出发,被人带上了一艘乌篷船,下船之后又有接应的人将他领到下一个接应地点。到了一看,发现他的好几个同学都在那边,“你也参加了抗日!”几个热血青年相视一笑。就这样,他们参加了当时我党创建的一支海上抗日武装——东南警卫团。

  因为鲍奇的文化程度比较高,被安排做了书记员,后来又调到文工团,再后来到了机要处从事机要工作,在团部接发与陈毅、粟裕等领导往来的电报。

  1944年12月,为夺取抗日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东南警卫团团长王澄和政委鲍志椿准备率部突围,不幸被冷枪击中,两人同时牺牲。鲍奇悲痛不已,强忍着伤心,向司令部发去了两人牺牲的电报。

  从翻译电报的机要员,到组长、科长、处长,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鲍奇与机要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机要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被父母亲供着灵位的“活人”

  1949年上海解放时,鲍奇随部队回到上海。他向首长请了假,到老闸北的安庆路家里看望爸妈,却看到了供着自己照片的灵位。他的父母见到“完好无损”的儿子泪流满面:“这么多年没有音信的儿子竟然还活着,还成了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真了不起!”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鲍奇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奔赴朝鲜战场。“在朝鲜,我们的生活相当艰苦。一是气候极寒,二是装备简陋。”鲍奇回忆道:“朝鲜很冷,来自南方的战士从未经历过零下30多摄氏度的天气,有的人用手搓搓耳朵取暖,没想到就这么一搓,耳朵就掉了”。

  鲍奇告诉记者,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我们还是取得了胜利。“首先,是人心,当时许多当地的老百姓冒着严寒、顶着枪林弹雨来给我们送饭、送生活物资,我至今难忘。”

  在打一江山岛战役时,鲍奇的儿子出生了,指挥作战的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听说后高兴地说,“好!以后就叫一江,鲍一江”,以此纪念这场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首次联合登陆作战的战役。

  在鲍奇的人生中,有两次在天安门的经历令他终生难忘。一次是1952年,他作为志愿军代表参加了归国报告团,到北京上天安门观礼,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另一次是2015年9月3日,他作为抗战老兵,参加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9·3”大阅兵。

  耄耋之年传播红色基因

  2019年4月19日,人民海军即将迎来70周年华诞,95岁高龄的鲍奇和刘阁忠将军一起,参加由上海市百名将军活动中心等组织开展的“百将进校园传承红色基因缔造民族未来——华师大附小迎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主题活动,为现场近300名小学生进行少先队入队仪式动员和爱国主义宣讲,并给孩子们讲述了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故事以及海战中的英雄人物事迹。

  鲍奇身穿新四军军服,胸前挂满了各个历史阶段获得的军功章。他精神抖擞,思维敏捷,他动情地对孩子们说:“许多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要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永远不要忘记先烈们前进、前进、再前进的遗志!”

  鲍奇光荣离休后,一直关心军队建设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成长的大事,他成为了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和上海市百名将军活动中心的成员,这些年,他每年都要多次去学校、到社区、赴企业,宣讲战斗故事,回忆峥嵘往事,传播红色基因。今年疫情期间,他通过新四军研究会,捐献1万元,支持抗疫斗争。